【网络教学】专业特色展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线上教学要躬行
发布日期:2020-05-01 | 作者:admin |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小朋友们,果酱老师又跟你们见面啦!如果画面和声音都没有问题的小宝贝们就给老师发‘666’哈~!”
——这是我7岁女儿在上某网课的时候,线上老师开篇的第一句话,没想到,这句话在最近1个多月来也成为我给员工们上课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01.感慨·榜样
女儿上线上课程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每次看到屏幕那头各种“花样百出”的老师,对他们的敬业和无畏既感慨又佩服。一会为了贴近课程的背景,从头饰到衣服都精心装扮;一会配合课程内容给孩子们唱时下流行的歌曲,歌词却花心思的填上主要内容纲要;一会为了丰富课程形式,老师一人分饰多角,上演一出舞台剧。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就想,未来是否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会以大部分的线上课程取代线下课程?我如果再不与时俱进是否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这样年轻有活力又有创新精神的线上老师们虽然年轻,但确是我学习的榜样。
02.感激·筹备
随着疫情的发生,国家做出了“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学”的指示,全国各地各类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力争做到“停课不停教”。于是,数以亿计的师生涌向网络平台,我们从讲台走下来,坐在电脑前,带着耳机挂着耳麦,开启了数字化的线上教学之路。是的,我设想的场景提前发生了,而且刻不容缓。这逼着我不得不抓紧时间学习,在线上课程开课前将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准备好。
首先是硬件。对于电脑小白的我来说,PPT是平时在线下上课时候最常用的上课软件,除此以外便是借用了 “云班课”和“学习通”这两个APP的一些基本功能,配合混合式教学方式穿插在课堂中。而现在的线上课程不能仅仅靠这样的软件进行授课,得学习一些线上的教学软件,综合各种APP,丰富线上上课的形式。2020年2月9日晚上,学院的微信群里响个不停,由喜龄老师、冯椿老师和慧卿老师整理的各种线上平台软件的安装及使用说明像一阵春雨般来得多么及时,我迫不及待的查看着文档,按照操作指南一步一步的摸索着,注册、登录、上传……感谢这几位老师无私的分享,这份文档像武功秘籍一样,似乎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在之后的其他软件的操作中,也似乎慢慢有了一些心得。
其次是软件,如果说硬件是支撑线上教学的骨架,那么课程素材、资料等诸多软件要素就是线上教学的肌肉。这些材料有些可以在各种平台上找到,有些需要自己制作。一开始确实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材料、信息过多,需要不断的筛选与学校员工水平、与自己教学内容相符的配套材料。疫情期间,学院领导给了我们老师很多的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渠道的指引,让我们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不至于那么茫然而失了方向。
第三是整合。硬件和软件都准备好了,但是骨架和肌肉是散的,需要用自己的东西将这些内容黏合起来,让它生动起来、活起来,成为贴上自己标签的线上课程。这里面包括对自己课程内容的包装,在授课过程的语言,以及课程所运用的活动形式。例如,将每周的课程学习视频、小练习题、讨论题设置为闯关模式,每周的任务是需要完成老师开放的关卡,同学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点,如果没有完成则闯关失败,如果没有完成第一个关卡的同学也进入不到第二关的内容。
03.感恩·情味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学校在要求线上学习的同时也关心着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员工是否有条件进行上课。而在我的课堂上,我也设置了一些比较人情味的规定,比如,任务点会开放三天的时间,如果临时有事无法观看完也可以在课程后两天内完成,所有的平台都有后台的统计数据,老师可以清楚看到直播课时每个员工的在线时间,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个员工完成任务点的时间,时长……大数据时代帮助我们做了很多需要统计的工作,也让老师在课程后能更好的找到课程存在的客观问题。
线上教学,虽然与员工们隔着一个屏幕的距离,你看不到他们的脸,他们也不一定看得到你的脸,但是我们之间的师生情好像并不会因为这个屏幕而阻隔断:在直播课上满45分钟后,我会给员工放《眼保健操》,提醒同学们休息一下眼睛,看看远方;在课程到精彩的地方,员工们会不吝啬的在讨论区、对话框给你献花,我可以借此知道员工确实是听懂了;在群聊里,员工会积极的讨论你抛给他们的讨论题,有什么说什么,毫不忌讳,畅所欲言;下课时,员工会在群里对你说“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
在直播前,为了让员工们能调整好设备不耽误上课,我会给大家播放一些热血歌曲:《强国一代有我在》《你街头的热干面》《神奇的汉字》……是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醒大家,疫情是短暂的,终会有春暖花开之时,因为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文/廖梓岑
图/廖梓岑
编辑/胡卓雯